(一)
我們的心不是那麼安定,
就用拜佛、拜懺來相應,
讓我們跟佛一樣有安定的覺性。
拜久了我們就會慢慢的安定,
拜久了我們的心會沈、意會淨,
慢慢的自己就會很舒服。
(二)
最能安住我們身心的就是覺性,
覺就是清楚,這個清楚要放在覺性;
性是空寂,放在空上,空就是沒有形相,
沒有體、沒有相就叫做空。
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的,要用空性去契合它,
要不然我們每天都會發生一些事情,
我們的心就會被左右,
所以「覺」一生起來就往「性」裡跑,
不要往其他攀緣的地方跑。
(三)
在生活中修行的功課還是要做,
因為做功課可以讓我們安心,
做功課就是一種導航。
在生活中觀照心性是不能斷、不能停的,
念念都繫在覺性上,
常常都在清楚的空性裡。
(四)
生命中我們就是要養成苦、空、無常的觀念,
學佛就是學這些觀念,觀念就是空性,
觀念就是每一個緣都要利他成為菩提心、成為佛種,這個是要用善緣與愛去接軌的。
能空一切才是智慧,慈悲一切才有菩提心。
這兩個是我們學佛的養成教育,
也是為了成佛的主要工具。
(五)
師父閉關,弟子護持,這些都是在賺自己的資糧,這種資糧是最大的。
守護師父閉關,也受到師父法教的加持,同時也跟觀音菩薩有這份的連結,
大家護關儲蓄資糧,賺智慧、賺人緣,
智慧就是要想的通,人緣就是要知道服務最快樂。
(六)
在生活中要懂得放鬆,放鬆就是自己覺得沒有壓力,放鬆放到沒有念頭,沒有了念頭就放下。
放鬆就是自性的顯現,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回復到本來的佛。
回復本來就是沒有那些雜亂的想法,念佛就念到一心,禪修就禪到一心,
一心就是放念頭,放念頭就是要專注,放完了沒得放,它就會專注。
(八)
為什麼世間有那麼多的紛爭?因為溝通不良,想法不一樣!
當彼此的想法碰撞時就是一種情緒,就會發作;當我們清楚照明的時候,情緒也就消失不見。
所以,我們要回到法的智慧,「慧」就是察覺,察覺世間的變化是無常、生滅、不永恆的,把對分別執著的習慣變成慧,用慧來清楚照明、明察空性。
常常要做轉識成智的工作,不轉就會陷入爛泥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