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經不是有口無心地念,要好好體會。經就是路,是通往成就的路,也是佛說的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為何要守規矩?如何守規矩?我們如果不守規矩,就會觸犯很多的煩惱。
一般人的業力就是業力,可是我們的業力裡面還有願力,因為一般人在快樂、順利的時候,不會去做很多行善的工作,而是專注在賺錢、儲蓄或一些數字的事情上。我們發願要常做利他的事情,所以我們生命的起落就不在業力的控制底下。業力是動態的,如果我們能夠一直將業力轉成願力時,我們就成功了。
大家跟靈鷲山有很好的緣,有清楚的方向、目標,知道自己走的就是願力、慈悲、觀音與禪的路,我們要一直走下去。大家要好好體會,在願力裡面尋回自己,做修行的工作。
釋迦佛夜睹明星,就像祂拿給大迦葉尊者看的那朵花一樣。祂看到星星亮亮的,突然引發祂的心也亮起來了,所以祂就開悟了。
靈鷲山龍樹EPL課程,很高興今年已經邁向第八屆了,來到龍樹學習的大家,每個人的使命都很堅定,也依循著龍樹教育中心的精神一起做弘法的志業,希望大家繼續努力,把我們的生命願力貫徹到成佛。四期教育是我們學佛的層次,也是成佛的導航地圖,每一屆的學生所繼承的就是生命願力,讓龍樹菩提心的DNA都能歸納到「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在這三個生命願力下,透過四期教育的引導,將生命投入到無盡的生命奉獻。
每一處的緣起就是成佛,菩薩道只要緣起的地方,我們就是發菩提心讓眾生成佛,所以有佛法,眾生就沒有苦。
學佛不能光說不練,每天要以修行法門和對應的成果,要一步步的去做、去磨練,雖然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就是因為有困難,我們的功夫才會成熟,才會有忍的功夫,有了忍的功夫才會有鞏固的力量。
2023 年 12 月 8 日開始,十七天的華嚴法會在年終一起來感受華嚴的莊嚴世界。《華嚴經》是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寶座上圓滿證悟無上正覺,在自內證的聖境裡開演了七處九會,從〈世主妙嚴品〉開始,都在顯示佛陀的智慧與果德,以及佛陀無盡莊嚴的境界。
生命和平大學跟愛地球的生命教育,是為了推動多元共生、和平共存。
2023年12月2日,冬季學校課程圓滿閉幕,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感謝各位教授對學生的陪伴與指導,以及學生們努力學習與發表。
生命就是一個大學習,學習在多元裡面如何共生;所謂的佛法,就是大大的學習,是對生命的學習和了解。佛法的學習就是生命的學習,生命是多元共存的,我們如何學習生命的和平,讓生命和諧?這是佛法教導給我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與法要。
雖然現在無法一蹴可及地獲得和平,但是我們不可放棄,要做好這種共識與學習,從零歲到一百歲都要做好學習,學習生命的相依共存共生。
我們來到阿布逹比參與今年的「全球信仰領袖高峰會」,如同大會的訴求,希望透過集體的智慧影響力與靈性的引導,加強人們了解氣候變遷對世界帶來的影響。
我再次誠摯邀請大家,要靈性覺醒、跨界合作,從宗教界開始,共同推動靈性覺醒,讓破壞者反省改正,大家通力合作找出復原生態和解決生態危機的辦法。
我們與天主教輔仁大學在「跨宗教和諧周」舉辦了「彈琴說愛音樂會」,用樂音與寧靜,做不同形式的對話。世界宗教博物館作為一個跨宗教的平臺,自2019年起每年都會組織活動來慶祝宗教間的友誼。
「以利亞跨信仰會議」邀集各宗教代表在英國倫敦召開「氣候正義和懺悔儀式」,我們以佛教懺悔與祈福儀式來呼籲大家回歸靈性,共同用慈悲心守護地球生態。
我們常常搞不清楚外在許多的變化,有時可以接受,有時無法接受,有時接不接受都要面對,碰到了我們該怎麼辦?就是保持平常心,還是要去接受這些變化,也就是常常要用「空」去生活。
在生活中,我們的心到處造作、分別執著,所以它就是一直都有事,我們這個造作的心忙到死,忙到下輩子還在忙,是因為我們沒有想過這個造作的心要歸體。
佛法就是隨時照顧自己的心,心是造作的,有東西它就會造作,要照顧我們的心讓它不要結冰,結冰就是有東西。
人生很短暫,一下子就不見了,泡沫的來,泡沫的消失,所以找到一個成佛的願力,讓大家都能成佛,這是生生世世可以做的事。
靈鷲山的禪修法門—平安禪,四個步驟當中的第四個步驟,也是最主要的方法—聆聽寂靜,聆聽無聲之聲,聆聽隻手之聲,什麼是隻手之聲呢?有個禪宗故事,滿能詮釋隻手之聲的含意。
和尚問他的徒弟:有個瓶子裡面養了一隻鵝,那個鵝從小就在瓶子裡面,怎麼樣才能把鵝從瓶子裡面救出來又不打破瓶子
某日,僧眾禪關晚間開示時,師父一走進開山聖殿,看見右邊的大迦葉,剛好有隻麥克風對準了他的嘴,大迦葉對準了麥克風開心的笑著。
禪宗心法從釋迦佛傳到迦葉,用「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方法傳下,而我們現在用寂靜修的四個步驟,把這個橋梁搭起來,也能夠明白拈花微笑的這份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