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前往佛光山為正在授三壇大戒的戒子們擔任授經阿闍黎。這次很高興回到佛光山在殊勝的三壇大戒跟大家分享對戒的認知與行持。我出生在緬甸、成長在臺灣、受恩於佛光山,能夠在這兩大佛國學習與弘法,是我此生最開心、歡喜的事。
所謂的「三壇大戒」就是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薩戒。三壇大戒是漢傳大乘佛教出家僧眾所特有的傳戒儀式,首要感恩的是道宣律祖為中土集大成,佛法從東漢傳入一、兩百年後,才有第一次迎請十師主持傳戒大典,再到唐朝道宣律祖,以《四分律》一枝獨秀弘揚開來,直到今天,歷久不衰,代代傳承。
一、為什麼我們要持戒?
戒,就是我們生活的準則,是一種漸次進入佛法體悟的生命。戒,是從生活的點滴中攝心,從點點滴滴的攝心、發願裡,讓自己止息生活上的妄念習氣,進而讓我們從戒裡去研討而更熟悉戒律,更能夠對戒的生活熟練,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攝心辦道。
戒,讓我們能夠注意到細節,不要在這些細節上產生放逸或者是傷害,而能夠從戒裡面去淨化五毒。因此戒就是淨化的工作,讓我們能夠如魚得水去修行的一種生活戒行,從戒做起,就會得到身心安定、清淨、解脫的功能。
在戒定慧三學中,最初要做的就是從戒開始攝心,到達心的安定,進入一種戒行的專注,從攝心到專注。我們專注在戒體的止觀裡,從戒去養成習慣,進入專注止觀的禪定修行,從禪定的寧靜安定,讓我們心靈的敏銳跟沈澱,慢慢產生心性的觀照力,也是對心性的契入,打下開智慧的基礎。
總之,從戒裡,我們慢慢知道生活中怎麼去圓滿各種事相的變化,然後從這裡得到定,從定裡產生觀照的智慧,從觀照智慧得到一個解脫自在無礙的生命智慧。
二、佛入滅後要以戒為師
佛沒有入滅時,我們經常可以跟佛在一起,佛的教導給予我們在生活上許多的指導與學習,祂是我們學習的一條路、一個明燈,隨時隨地可以跟佛陀做學習跟連結。但是佛滅度以後,我們沒有了一個可以學習的準則,因此,戒就是我們的生活導引,後學才知道佛在世的時候,祂怎麼教導我們。
我們從戒裡面去學習,讓我們有所準則,在戒上能夠找到修行的道路。整個戒法就是佛陀點點滴滴的生活教育,如何止息一切的惡與不善,如何生起一切的善法與菩提心。因此,戒,就是我們生活的薰陶,也是僧伽養成教育,使我們能夠獲得一份神聖而清淨的出家生命。
僧伽的養成教育是靠戒規範出來的,所以佛滅度後,就是以戒為我們的導師,讓我們能夠走這條成佛的道路而不會走偏,依戒而走的時候,等於佛陀在世時的一個教化功能,所以戒對我們來說,是出家以後遵循的一條道路。
三、戒與生死解脫的關係
戒是從事相上嚴謹的規範,去達到一個離相的效果,淨化、沈澱我們粗魯的心念,慢慢讓我們的心念純淨,從純淨中接近我們空寂的心性。如果我們不從戒去著手,生活不是那樣的嚴謹,習氣就會增長,粗重的習氣是一種垢染。用戒來洗滌這些遮障、蓋障,過去無明煩惱,戒是簡單易做的生活善法,這個善法可去除粗重的思緒跟生活慣性,讓著相的心慢慢減輕,到達離相的一個生命,從戒裡慢慢做到離妄、離相,離執的心,見到我們實相的空性。
所以,戒等於是次第的修行,從次第修行漸次生起空性,從這樣空性的次第來圓滿心性的明白。戒法跟戒行叫做「生起次第」,戒體跟戒相叫做「圓滿次第」,戒法是戒條、是規範,是持戒的方法;戒行是戒的實踐,實踐的時候就會產生戒體;戒體就是涅槃寂靜的心,就是無漏的證量。戒相就是戒體無漏所呈現的功德相與效益。
每一個戒都有戒神,所有的戒形成了戒的網絡,戒的網絡會變成戒體,戒網就是無漏的智慧,破一個戒就是漏一個洞,破好幾個戒就是漏好幾個洞,到最後這個戒體就不成立,就不會產生斷煩惱的力量,對佛法的信心也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不會對佛法有堅固的道心。
戒體形成時,所呈現的功德相會產生一種無形無相的威德力,這就是無畏的戒相,這種威德力,就是金剛體的護罩,可以降伏眾魔、降伏所有的妄念執著,我們不去執行的時候,戒相是不會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