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Events 国际交流

2012年02月06日

美国芝加哥圣母大学演讲-转换自我与世界:一个佛教徒的灵性故事

美国芝加哥圣母大学演讲-转换自我与世界:一个佛教徒的灵性故事-心道法师回忆起筹备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初始,除了我的原创理念,再加上享有美国博物馆之父称号的博物馆设计公司RAA创办人及总裁Ralph Appelbaum,以及前哈佛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苏利文博士(Dr. Lawrence Sullivan),一起将博物馆具体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因为这样的合作,让我们三种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三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苏利文博士在哈佛大学的工作之后,任职费瑟基金会(Fetzer Institute),这个基金会的主旨就是「爱与宽恕」,在十六个不同范畴实际推动爱与宽恕的理念,包含医疗、教育、人文、企业、宗教、科学等,这与我创立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宗旨──「爱与和平」的理念相同。所以,当费瑟基金会邀请我于2012年2月6日参加「实践圣洁的故事:跨宗教的理解运动」的宗教会议,我内心于是非常喜悦地接受了邀请,来到了美国芝加哥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并且很荣幸地发表了一场以「转换自我与世界: 一个佛教徒的灵性故事」为名的演讲。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平安,如意吉祥!

很高兴来到这里参与这一场论坛。刚过完中国年,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使我想起十多年前跟苏利文博士一起开创世界宗教博
物馆的美好回忆。

「实践圣洁」是每个宗教修行者,在觉醒过程中的必经历练,我很荣幸有这个机缘,可以在天主教信仰的大学中,分享佛教信仰中,圣洁实践的体验与发现。

佛法修行的目的,在于透视生命实相,自觉觉他,自度度人。佛法主要是用在了解生命的实相、解决人生现象的痛苦,让我们得以远离烦恼,离苦得乐。佛教徒的修行,除了要自我觉悟外,也要帮助其他众生觉悟。要救度自己,也要救度其他一切在苦海中的众生,成就一个圆融与和谐的世界。

所以,出家人不是远离人群,而是对于个人与全体社会的生命关怀,同样重视。因为,在修行过程中,会体悟到一体生命,发现生命之间是相互关连的共存关系,所以,自然会生起悲天悯人的大爱精神。

当发现生命一体时,如何转换生命而能相互提升?修行人从自我觉醒,到对社会群体的关怀,牵涉到一个转换的问题:帮助别人之前,如何先转换自我的生命状态而能无私的奉献?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内省、放下对自我欲求的执着,透视生命无常的事实,发现本来清净的灵性,以无我的精神,落实对社会和所有生命的关怀,并且透过这份实践,来「耕耘慈悲」,达到「永恒」、「无碍」的境界。

要怎么样耕耘慈悲?什么又是永恒、无碍?「永恒」,就是指佛陀所证悟的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境界,能令身心世界达到「自在无碍」。在作法上,就是以「禅修智慧」来「耕耘慈悲」,把从禅修中所证得的智慧,以慈悲无我的心来给与众生,使他们都能得到这份「无碍」的生命解脱力量。当这份实践达到圆满境界时,就是诸佛觉行圆满的「永恒」境界。

所以破除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我」,转化「有我」为「无我」,生命才能够真正「无碍」。再来就是把个体生命的心量扩大,努力帮助「他者」来转化生命,跟他们一起分享生命的「无碍」,这是「耕耘慈悲」的实践。

在这里,以自己的生命故事,来跟大家做个分享。我出生在战乱不断的中国与缅甸的边界,从小目睹世间生离死别的无常,以及战争的可怕。许多生命在一夕之间消失;我七、八岁时,在部队里度过,每天都有人死了、受伤了、不见了,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似乎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要求。这些经历,让我不断反思生命的意义,也更加体会到和平的可贵与重要,「和平」成为我当时内心深处,最殷切的期盼。

少年时代,我有缘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感受到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的慈悲与智慧,听观音菩萨的圣号,我内心一方面非常平和,另一方面却也十分激动,所以我发愿,要学习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一切众生。

几年后,经历了长时间闭关禅修,我体悟到灵光独耀的光明觉性,以及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和平。了悟到真正的和平,必然要从我们的心开始,生命的意义,也要从这方寸心源的参究开始。

在孤独的修行中,我发现清净无染的自性世界,也从苦行中,体会到贪嗔痴慢疑只是执着自我的幻象。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一切皆是空性的呈现,但也因此超越差别的苦,体会生命一体中平等的爱。

我发现,苦难的根源,是因为人心的燥动,以及对无穷欲望的追逐。这些造成人与人之间充满自私、不信任和对立,最后爆发冲突,招致更多的苦难,以及难以挽回的恶性循环。而尊重、包容、以及慈悲大爱的精神,正是对治这些苦难与冲突的良方。

以宗教博物馆为平台实践生命教育与和平对话。于是,我找到一个方式实践这个良方,那就是创办一个平台:「世界宗教博物馆」,来提倡「尊重、包容、博爱」的理念,一方面通过信仰,帮助每个人能够找到自己的心灵故乡;同时,也提供一个平台,使不同族群、文化、信仰之间有机会理解彼此,因为,了解自己以及了解他人,是化解彼此误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世界宗教博物馆作为理解自我和他者的平台,我们做了不少努力:
(一)、推动跨宗教文化交流:我们走遍全球,参访各宗教团体,举办并参与了多场跨宗教文化的对话,希望促进不同宗教间,彼此的了解和合作。至今,我们在世界各地举办了超过十场的「回佛对谈」,也与许多宗教领袖、优秀人士和团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二)、参与国际关怀、赈灾活动:面对苦难的时候,人们往往能够放下彼此的成见和对立,真心对他人关怀和付出,因此,我们积极投入苦难救助,让人们从苦难中面对自我、生起慈悲。我们也号召其他宗教团体共同投入,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合作,共同为解决人类的苦难而努力。包括2008年的缅甸风灾,以及去年的泰国水患,我们都结合了各界的力量,投入救灾。
(三)、推动生命教育与宁静运动:生命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自我与他者,以至于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都有着无尽的烦恼和苦难,然而所有的烦恼与苦,其实都源自「心」的不和平。生命意义的根本,就是要从「安心」开始。我们推行全球宁静运动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把「心」安定、宁静下来,达到「心宁静,世界就宁静」的生命和平境界。

禅修对安定身心的帮助,让心宁静下来。要达到心的和平与宁静,禅修是很有效的方法。透过禅修来照顾我们的心,以真心来观照,在观照当中,领会内在灵性的无限宁静,从心的这份体会出发,感通宇宙万物的存在,这也是中土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教禅修的法门十分丰富,大原则不出「止」和「观」两种方法。「止」就是指我们的心与寂静相应,内心不会生起妄念,如同大海中的风浪止息,在寂静的定境之中,「心」自然能无分别地映现万物。

「观」就是以智慧照见万象,都是如幻如化的存在,从这个地方,彻见宇宙法界的底蕴,这是真心的无差别观照智慧。「止观双运」,就是定与慧同时起作用,所谓即定即慧、即慧即定,自然能够自在无碍地呈现我们的本地风光,透显出灵性的和平与宁静,这也是「心和平」的境界。

在佛陀时代,为数不少的佛弟子,就是听取了佛陀对无我缘起等法义的开示,然后透过止观等禅修方法,进一步领会这些法义的深层精神,当心能够真正领会到无常、无我的精神,便能当下获致「心和平」的解脱境界。

当我们的身心进入宁静无碍的「心和平」境界,便会自然达到与万物休戚与共的共鸣状态,体会到自己与一切众生,都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这时候,会生起慈悲一切众生的愿行,以此作为和「他者」互动的基础。在真诚的互动下,滋养、耕耘慈悲;在慈悲实践中,让心更加和平、宁静。如果人人都能有禅的宁静以及慈悲的愿行,这份实践,必定能够共振出世界真正的和平。这也就是我们在全世界推动「宁静运动」的真谛。

现在,请容我来跟大家分享一分钟的禅修,让我们一起为地球平安、世界和平祝福。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