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籌備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初始,除了我的原創理念,再加上享有美國博物館之父稱號的博物館設計公司RAA創辦人及總裁Ralph Appelbaum,以及前哈佛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蘇利文博士(Dr. Lawrence Sullivan),一起將博物館具體呈現在世人面前。也因為這樣的合作,讓我們三種不同領域、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三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蘇利文博士在哈佛大學的工作之後,任職費瑟基金會(Fetzer Institute),這個基金會的主旨就是「愛與寬恕」,在十六個不同範疇實際推動愛與寬恕的理念,包含醫療、教育、人文、企業、宗教、科學等,這與我創立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宗旨──「愛與和平」的理念相同。所以,當費瑟基金會邀請我於2012年2月6日參加「實踐聖潔的故事:跨宗教的理解運動」的宗教會議,我內心於是非常喜悅地接受了邀請,來到了美國芝加哥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並且很榮幸地發表了一場以「轉換自我與世界: 一個佛教徒的靈性故事」為名的演講。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平安,如意吉祥!
很高興來到這裡參與這一場論壇。剛過完中國年,在這寒冷的冬天裡,使我想起十多年前跟蘇利文博士一起開創世界宗教博
物館的美好回憶。
「實踐聖潔」是每個宗教修行者,在覺醒過程中的必經歷練,我很榮幸有這個機緣,可以在天主教信仰的大學中,分享佛教信仰中,聖潔實踐的體驗與發現。
佛法修行的目的,在於透視生命實相,自覺覺他,自度度人。佛法主要是用在瞭解生命的實相、解決人生現象的痛苦,讓我們得以遠離煩惱,離苦得樂。佛教徒的修行,除了要自我覺悟外,也要幫助其他眾生覺悟。要救度自己,也要救度其他一切在苦海中的眾生,成就一個圓融與和諧的世界。
所以,出家人不是遠離人群,而是對於個人與全體社會的生命關懷,同樣重視。因為,在修行過程中,會體悟到一體生命,發現生命之間是相互關連的共存關係,所以,自然會生起悲天憫人的大愛精神。
當發現生命一體時,如何轉換生命而能相互提昇?修行人從自我覺醒,到對社會群體的關懷,牽涉到一個轉換的問題:幫助別人之前,如何先轉換自我的生命狀態而能無私的奉獻?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內省、放下對自我欲求的執著,透視生命無常的事實,發現本來清淨的靈性,以無我的精神,落實對社會和所有生命的關懷,並且透過這份實踐,來「耕耘慈悲」,達到「永恆」、「無礙」的境界。
要怎麼樣耕耘慈悲?什麼又是永恆、無礙?「永恆」,就是指佛陀所證悟的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個境界,能令身心世界達到「自在無礙」。在作法上,就是以「禪修智慧」來「耕耘慈悲」,把從禪修中所證得的智慧,以慈悲無我的心來給與眾生,使他們都能得到這份「無礙」的生命解脫力量。當這份實踐達到圓滿境界時,就是諸佛覺行圓滿的「永恆」境界。
所以破除這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我」,轉化「有我」為「無我」,生命才能夠真正「無礙」。再來就是把個體生命的心量擴大,努力幫助「他者」來轉化生命,跟他們一起分享生命的「無礙」,這是「耕耘慈悲」的實踐。
在這裡,以自己的生命故事,來跟大家做個分享。我出生在戰亂不斷的中國與緬甸的邊界,從小目睹世間生離死別的無常,以及戰爭的可怕。許多生命在一夕之間消失;我七、八歲時,在部隊裡度過,每天都有人死了、受傷了、不見了,那樣的環境中,生存似乎成為一種最基本的要求。這些經歷,讓我不斷反思生命的意義,也更加體會到和平的可貴與重要,「和平」成為我當時內心深處,最殷切的期盼。
少年時代,我有緣聽到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感受到觀世音菩薩救度一切眾生的慈悲與智慧,聽觀音菩薩的聖號,我內心一方面非常平和,另一方面卻也十分激動,所以我發願,要學習觀世音菩薩,來救度一切眾生。
幾年後,經歷了長時間閉關禪修,我體悟到靈光獨耀的光明覺性,以及內心真正的寧靜與和平。了悟到真正的和平,必然要從我們的心開始,生命的意義,也要從這方寸心源的參究開始。
在孤獨的修行中,我發現清淨無染的自性世界,也從苦行中,體會到貪嗔痴慢疑只是執著自我的幻象。在般若智慧的觀照下,一切皆是空性的呈現,但也因此超越差別的苦,體會生命一體中平等的愛。
我發現,苦難的根源,是因為人心的燥動,以及對無窮慾望的追逐。這些造成人與人之間充滿自私、不信任和對立,最後爆發衝突,招致更多的苦難,以及難以挽回的惡性循環。而尊重、包容、以及慈悲大愛的精神,正是對治這些苦難與衝突的良方。
以宗教博物館為平台實踐生命教育與和平對話。於是,我找到一個方式實踐這個良方,那就是創辦一個平台:「世界宗教博物館」,來提倡「尊重、包容、博愛」的理念,一方面通過信仰,幫助每個人能夠找到自己的心靈故鄉;同時,也提供一個平台,使不同族群、文化、信仰之間有機會理解彼此,因為,了解自己以及了解他人,是化解彼此誤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世界宗教博物館作為理解自我和他者的平台,我們做了不少努力:
(一)、推動跨宗教文化交流:我們走遍全球,參訪各宗教團體,舉辦並參與了多場跨宗教文化的對話,希望促進不同宗教間,彼此的了解和合作。至今,我們在世界各地舉辦了超過十場的「回佛對談」,也與許多宗教領袖、優秀人士和團體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二)、參與國際關懷、賑災活動:面對苦難的時候,人們往往能夠放下彼此的成見和對立,真心對他人關懷和付出,因此,我們積極投入苦難救助,讓人們從苦難中面對自我、生起慈悲。我們也號召其他宗教團體共同投入,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學習、合作,共同為解決人類的苦難而努力。包括2008年的緬甸風災,以及去年的泰國水患,我們都結合了各界的力量,投入救災。
(三)、推動生命教育與寧靜運動:生命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自我與他者,以至於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都有著無盡的煩惱和苦難,然而所有的煩惱與苦,其實都源自「心」的不和平。生命意義的根本,就是要從「安心」開始。我們推行全球寧靜運動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把「心」安定、寧靜下來,達到「心寧靜,世界就寧靜」的生命和平境界。
禪修對安定身心的幫助,讓心寧靜下來。要達到心的和平與寧靜,禪修是很有效的方法。透過禪修來照顧我們的心,以真心來觀照,在觀照當中,領會內在靈性的無限寧靜,從心的這份體會出發,感通宇宙萬物的存在,這也是中土傳統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教禪修的法門十分豐富,大原則不出「止」和「觀」兩種方法。「止」就是指我們的心與寂靜相應,內心不會生起妄念,如同大海中的風浪止息,在寂靜的定境之中,「心」自然能無分別地映現萬物。
「觀」就是以智慧照見萬象,都是如幻如化的存在,從這個地方,徹見宇宙法界的底蘊,這是真心的無差別觀照智慧。「止觀雙運」,就是定與慧同時起作用,所謂即定即慧、即慧即定,自然能夠自在無礙地呈現我們的本地風光,透顯出靈性的和平與寧靜,這也是「心和平」的境界。
在佛陀時代,為數不少的佛弟子,就是聽取了佛陀對無我緣起等法義的開示,然後透過止觀等禪修方法,進一步領會這些法義的深層精神,當心能夠真正領會到無常、無我的精神,便能當下獲致「心和平」的解脫境界。
當我們的身心進入寧靜無礙的「心和平」境界,便會自然達到與萬物休戚與共的共鳴狀態,體會到自己與一切眾生,都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這時候,會生起慈悲一切眾生的願行,以此作為和「他者」互動的基礎。在真誠的互動下,滋養、耕耘慈悲;在慈悲實踐中,讓心更加和平、寧靜。如果人人都能有禪的寧靜以及慈悲的願行,這份實踐,必定能夠共振出世界真正的和平。這也就是我們在全世界推動「寧靜運動」的真諦。
現在,請容我來跟大家分享一分鐘的禪修,讓我們一起為地球平安、世界和平祝福。非常感謝各位的聆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