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環境的惡化,不是外在自然而已,環保之所以重要,重點在於觀念。我們人類對於萬物與自然沒有相互共存共生的觀念教育,我們不可能帶給地球任何改善。觀念的根源是心,如果不是基於萬物本源,基於器世間與有情世間本來一體、相互相存的觀念,環保可能淪為另一種作秀,然後變成在枝微末節紛紛擾擾,又草草收場。
我們佛教徒本來就是環保的,佛教的生活態度就是環保共生的,不是因為環境這樣壞了,我們才開始提倡。我們主張吃素,提倡簡約樸素,提倡禪修都是根本的環保,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的宇宙觀,很多環保行動還是流於口號及繁瑣。
禪宗重視生活作務並行,勞動的價值和禪坐一樣,勵行禪坐的目的在於堅固道心觀念與功夫,以便生活應物,能夠靈活對機,解行是等量齊觀的。所以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變成我們禪宗的宗風。百丈禪師平時喜勞務,勤農作、執勞不倦,他做得很快活,把弟子都比下去。徒弟不忍師父辛勞,有一趟,故意把他的工具藏起來,讓師父沒法工作,還請師父去休息。百丈說:「吾無德,爭合勞於眾人。」他找不到自己的鋤頭,當然那天沒有農作,索性就整天不吃了,把禪門宗風給樹立起來了。
我想我們靈鷲山怎麼開始的,大家可能都不太知道了,三十多年前這裡是荒山,我一面斷食,一面提砂、挑石頭把小殿蓋起來,給護關的弟子可以棲身,有些老弟子參加過,可以重溫。我越是斷食體力就越好,那時滿山沒路,就這樣跑出來一段段小山路,靈鷲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從佛陀到祖師,確實都為我們留下「身教勞動」的榜樣,現在靈鷲山開山三十多年有什麼精神可以傳承?我想就是這個宗風。佛教做環保,不是廣宣口號,是真心的實踐。
我們以前也去淨山、淨水、淨灘,那時也是很多人一起撿垃圾,大家都實際受感召,環境都會受益,弟子起煩惱問我,「怎樣撿得完?」「做,就對了」,環保的確做不完,但是重要的是,「你做了什麼?」我們說「慈悲與禪」?「禪」不就是「不昧因果的覺醒」?「慈悲」不就是點點滴滴的照顧好每一個當下?喜歡自己的生命,也讓別人喜歡他們走過的足跡。種一棵樹,撿起一張垃圾,就是一個自己微小但莊嚴的貢獻,神聖且是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