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Teachings 佛法開示

2017年08月18日

佛教法會的意義

佛教法會的意義-心道法師我們的生命流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因為五毒的渲染,造成我們生命的不安定,讓我們躁動不安,讓我們常常起心動念造了許多對立的業,這個業就叫做「因果」。而佛法告訴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止惡行善,不但要止惡行善,還要「自淨其意」,我們用什麼來「自淨其意」?佛教的法會就是一種自淨其意的善巧方便。我們用法會來自淨其意,來淨化我們內心許多的貪、瞋、癡、慢、疑,淨化我們的身心、轉換我們的五毒,讓我們的身心世界成為佛國淨土。

法會也可以說是一種懺悔,從懺悔裡我們找回自己,懺悔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也就是貪執的惡業、瞋恨仇敵的惡業、迷惑固執的惡業,還有不信任、猜忌所造成的惡業,以及瞧不起別人的惡業。所以我們藉由法會,懺除我們這些不清淨的惡業,然後淨念相續,而能夠離苦得樂。靈鷲山每年在水陸法會前,都會有五場的先修法會,這五場的先修法會,就是希望能夠幫助眾生轉換一切的衝突,轉換我們的貪瞋癡,讓眾生能夠得生善處。

佛法的志業就是慈悲,離開了慈悲什麼都不對,這是對眾人的愛心。我們從法會裡,慢慢培養我們的慈悲心、關懷別人的心,讓大家都能夠去除貪瞋癡,轉換成慈悲喜捨。所以,做法會不只是念念經就好,念經的目的是讓我們了知如何轉換我們的心念,讓生命的理路能夠通達,理路通達了,我們的心就不會打結。

任何煩惱的生起都有前因後果,沒有前因、後果就不會產生,所以一切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就是我們以前的記憶體,這些記憶體我們稱之為「因果」。過去我們的記憶體會到現在發生,現在的記憶體則會在未來的生命中發生。所以,當下就是要把好的因緣、好的種子種下去,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我們要一直不斷去耕耘的。

我們把行善做好,把種子種好、把記憶體做好,就能轉換我們的業力,把業力變成願力。所謂的願力,就是把記憶體改良好,不好的記憶讓它了斷,好的記憶讓它繼續。學佛就叫做淨化,也能轉換我們的記憶體,讓我們的記憶體是一個健康的、品管的生命,未來的生命就是美好豐收的,也是個福慧具足的生命。

我們的生命流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因為五毒的渲染,造成我們生命的不安定,讓我們躁動不安,讓我們常常起心動念造了許多對立的業,這個業就叫做「因果」。而佛法告訴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止惡行善,不但要止惡行善,還要「自淨其意」,我們用什麼來「自淨其意」?佛教的法會就是一種自淨其意的善巧方便。我們用法會來自淨其意,來淨化我們內心許多的貪、瞋、癡、慢、疑,淨化我們的身心、轉換我們的五毒,讓我們的身心世界成為佛國淨土。

法會也可以說是一種懺悔,從懺悔裡我們找回自己,懺悔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也就是貪執的惡業、瞋恨仇敵的惡業、迷惑固執的惡業,還有不信任、猜忌所造成的惡業,以及瞧不起別人的惡業。所以我們藉由法會,懺除我們這些不清淨的惡業,然後淨念相續,而能夠離苦得樂。靈鷲山每年在水陸法會前,都會有五場的先修法會,這五場的先修法會,就是希望能夠幫助眾生轉換一切的衝突,轉換我們的貪瞋癡,讓眾生能夠得生善處。

佛法的志業就是慈悲,離開了慈悲什麼都不對,這是對眾人的愛心。我們從法會裡,慢慢培養我們的慈悲心、關懷別人的心,讓大家都能夠去除貪瞋癡,轉換成慈悲喜捨。所以,做法會不只是念念經就好,念經的目的是讓我們了知如何轉換我們的心念,讓生命的理路能夠通達,理路通達了,我們的心就不會打結。

任何煩惱的生起都有前因後果,沒有前因、後果就不會產生,所以一切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就是我們以前的記憶體,這些記憶體我們稱之為「因果」。過去我們的記憶體會到現在發生,現在的記憶體則會在未來的生命中發生。所以,當下就是要把好的因緣、好的種子種下去,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我們要一直不斷去耕耘的。

我們把行善做好,把種子種好、把記憶體做好,就能轉換我們的業力,把業力變成願力。所謂的願力,就是把記憶體改良好,不好的記憶讓它了斷,好的記憶讓它繼續。學佛就叫做淨化,也能轉換我們的記憶體,讓我們的記憶體是一個健康的、品管的生命,未來的生命就是美好豐收的,也是個福慧具足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