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想要成佛,祖師大德們是如何修行而致成就?菩薩如何接引度眾,讓眾生起善念、生智慧,把內心無止境的貪、生生不息的瞋,以及迷惑蓋障的癡,轉為空性的觀照?要觀照貪性不可得,所以才能離貪;觀照瞋性不可得,所以才能離瞋;觀照蓋障不可得,所以才能離癡;因為離開了貪瞋癡的迷惑,我們才會獲得自由與超越。
我們是否認真地想要改變、轉換習氣?我們是否對習氣無可奈何?每個人出生就是在業力與習氣之下不斷成長,我們的習氣在哪裡,就走入哪裡的生活圈。今天,我們因為業力而變成男女、出家、在家;因為業力而執著、罣礙於思想裡,在這種緣起思想裡面產生貪、瞋、癡的煩惱,然後被煩惱所束縛,再製造出第二生的因,也創造了未來的果。
色、受、想、行、識五蘊剎那、剎那地在變化,我們如果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就會被五蘊所蓋障,而產生了假相,而我們常常又因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假相,有煩惱的取捨,變得患得患失。
所以我們學佛除了有形的因緣果報──有形的身、口、意業之外,還必須要注意身口意的因與果。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在製造因、創造果。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般若的思惟,般若思維是脫離現象、離開執著,讓心無得無著安住。如果沒有般若,我們所看到就是色、受、想、行、識的呈現。就像冰或雪,都是水,如果不能看到它們的本質,就會對冰的現象產生「常住性」、「永恆性」與「不變性」的想法,於是就變成了煩惱的來源。我們看到的一切色、受、想、行、識,都像是冰雕一樣,雖然有形有相,但卻是一個短暫的聚合與存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心經》所說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都是從般若的觀照而來,如果我們的觀照力不夠,就會隨著現象的變化而產生執著,然後產生一切的因和果。
所以,我們要解脫這些心念所附屬的一切色、受、想、行、識,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如果我們只會口念「五蘊皆空」,而不知道怎麼「觀」五蘊,當然會因為五蘊而產生我執,因我執而產生業力的種子,因業力的種子而產生一個再生的生命緣起。所以我們應該要在觀念上努力突破執著的心,行為上離開塵垢的身心變化。
所謂離塵就是行為與心意都沒有不清淨的,如果我們常常能夠離開塵垢的執著,那麼我們就可以無所住。如果我們不常常觀照念頭只是一種生滅變化,那麼我們就會像河水一樣,時時刻刻在輪迴中流動,而不可能離開流動的色、受、想、行、識,然後幻化成生命中的幻境,並且在幻境中不斷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