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想要成佛,祖师大德们是如何修行而致成就?菩萨如何接引度众,让众生起善念、生智慧,把内心无止境的贪、生生不息的瞋,以及迷惑盖障的痴,转为空性的观照?要观照贪性不可得,所以才能离贪;观照瞋性不可得,所以才能离瞋;观照盖障不可得,所以才能离痴;因为离开了贪瞋痴的迷惑,我们才会获得自由与超越。
我们是否认真地想要改变、转换习气?我们是否对习气无可奈何?每个人出生就是在业力与习气之下不断成长,我们的习气在哪里,就走入哪里的生活圈。今天,我们因为业力而变成男女、出家、在家;因为业力而执着、罣碍于思想里,在这种缘起思想里面产生贪、瞋、痴的烦恼,然后被烦恼所束缚,再制造出第二生的因,也创造了未来的果。
色、受、想、行、识五蕴剎那、剎那地在变化,我们如果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就会被五蕴所盖障,而产生了假相,而我们常常又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假相,有烦恼的取舍,变得患得患失。
所以我们学佛除了有形的因缘果报──有形的身、口、意业之外,还必须要注意身口意的因与果。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在制造因、创造果。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般若的思惟,般若思维是脱离现象、离开执着,让心无得无着安住。如果没有般若,我们所看到就是色、受、想、行、识的呈现。就像冰或雪,都是水,如果不能看到它们的本质,就会对冰的现象产生「常住性」、「永恒性」与「不变性」的想法,于是就变成了烦恼的来源。我们看到的一切色、受、想、行、识,都像是冰雕一样,虽然有形有相,但却是一个短暂的聚合与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心经》所说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都是从般若的观照而来,如果我们的观照力不够,就会随着现象的变化而产生执着,然后产生一切的因和果。
所以,我们要解脱这些心念所附属的一切色、受、想、行、识,就是要照见五蕴皆空,如果我们只会口念「五蕴皆空」,而不知道怎么「观」五蕴,当然会因为五蕴而产生我执,因我执而产生业力的种子,因业力的种子而产生一个再生的生命缘起。所以我们应该要在观念上努力突破执着的心,行为上离开尘垢的身心变化。
所谓离尘就是行为与心意都没有不清净的,如果我们常常能够离开尘垢的执着,那么我们就可以无所住。如果我们不常常观照念头只是一种生灭变化,那么我们就会像河水一样,时时刻刻在轮回中流动,而不可能离开流动的色、受、想、行、识,然后幻化成生命中的幻境,并且在幻境中不断抓取。